统一门户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学院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在教书育人中追求和实现幸福
时间:2011-08-30来源: 作者:点击数:

    在我国第2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学院党委书记黄卫星在《清远日报》发表题为《在教书育人中追求和实现幸福——读< 幸福的方法>引发的三点思考》的文章。文章从高校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建设幸福大学的重要意义,认为要从明确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升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的幸福感,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形成快乐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文章最后指出,营造幸福大学的氛围,明确教书育人的使命,形成快乐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幸福感将会持续提升,高校也将成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靠阵地。

 

在教书育人中追求和实现幸福
———读《幸福的方法》引发的三点思考
黄卫星

    当改革开放的第二个30年开始启航,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收到实效,当经济转型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相继暴露,时下“幸福”成为了不同阶层各界人士聚焦关注的热点:我幸福吗?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更是把建设幸福生活列入了执政为民的施政纲领。今年4月,省委汪洋书记向各级领导推荐了两本阐述幸福的书籍。我认真研读了其中的一本《幸福的方法》。该书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泰勒•本一沙哈尔的力作,全书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幸福的真谛,研究获得幸福的方法,澄清了很多在追求幸福上似是而非的观念,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泰勒博士也因此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这本书可以说是人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的又一思想成果。借鉴其中对幸福的研究,结合所从事的的工作,我对幸福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思考之一,从高校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建设幸福大学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高校的基本职能,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四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影响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更将左右中国的将来。单是全国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数百万大学毕业生,这些天之骄子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还是终结者、掘墓人,都直接拷问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既然高校已经成为了年青学子走向社会之前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因此,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营造一个传播幸福的工作环境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这几年,我们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先后探索了建立压力传递机制来解决教职员工动力不足的问题:实施了扁平化的二级管理来激发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今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又试行班级导师制,从学校领导到专家教授到每一个教师都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全方位构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成长的全员育人机制。与此同时,我们积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增加了对学校基本建设的投入,落实了生均拨款的办学保障机制,并注意让广大教职员工分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校兴我荣、以校为家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所有这些工作,目的都在于打造一个有利于激发教职员工才华和潜力,获得更大发挥空间的工作环境,使大家成为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并相信自己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是教书育人传播幸福的重要环境。今后,我们还要围绕建设幸福大学的目标,更多地关注广大教职员工的诉求,扩大民主治校的范围,在岗位设置、薪酬改革、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子,真正把学校建成人才培养的幸福校园。
    思考之二,从明确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升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的幸福感。
    泰勒博士在分析实现幸福的三种途径时,特别强调对工作的定位与幸福感的联系,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一是只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及赚钱手段,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二是把工作作为事业,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升迁;三是把工作看成使命,对工作充满热情,并在工作中达成自我实现。这里不论其从事工作的高低贵贱,都因为明确了使命,找到了工作的意义而更富有幸福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过去的“臭老九”变成现在被誉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广大教师对肩负的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看,爱岗敬业成为主流。这几年,学校一方面注意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教师实现自身的价值,如奖励晋升高级职称教师,评选十大优秀管理案例,表彰十大突出贡献团队等,让各个岗位的教师都以创造新的业绩而增加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给工作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教师的收入也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显著增加,过半的教师拥有了私家汽车,购买了商品房,物质上的幸福感增强了,我们还必须更加注重引导教师深化对使命感的认识,跳出工作只是为了获取报酬的局限,真正做到“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变成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实现幸福的过程。正如泰勒博士所言:“真正的幸福,需要人们为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思考之三,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形成快乐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作为近十年来异军突起并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最大隐忧是学校定位模糊、前途不明,学生素质参差,甚至厌学。泰勒博士在书中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其中导致厌学的就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溺水模式”。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使学生从进入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被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好比把一个人的头强按在水里,只有挣扎出来才得到解脱。这种学习毫无快乐可言,是不能持久的,出现在高考成绩偏低的高职学生身上,厌学现象的发生就难以避免,这对人才培养极之不利。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注重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对高职教育显得特别重要。据有关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人的一生只发挥了不到10%的能力。对于教育者来说,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能是一座有待挖掘的金矿。它表面上是沙土,实质里面蕴藏着宝贵的成份,就看我们能否激发提炼出来。高职学生在显性知识的学习上普遍起点较低,但高职院校恰恰是以传递学习创造隐性知识为主的学校,即我们所讲的能工巧匠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就是解决隐性知识学习和传授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是潜力无限的。我们必须改变应试教育的思路,换一种思路来教这些学生,注重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找到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转变成贯穿整个生命中的对幸福的追求。这样,高职学生同样可以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才。这几年,我校在艺术系的教学改革中,探索“校团合一”的路子,显著增加了学生舞台演出实习的机会,连续有学生在全省高校声乐比赛中获得专业组前十名和非专业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计算机应用系以建立教师工作室为载体,同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研发团队,开发出一批手机游戏项目,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走向社会后自主创业的成功,也增强了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心和信心。
    营造幸福大学的氛围,明确教书育人的使命,形成快乐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幸福感将会持续提升,高校也将成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靠阵地。

(信息来源:清远日报网http://www.qyrb.com/epaper/content/20110830/ArticelA5001FM.htm

手机版扫一扫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蟠龙园    邮编:511510     招生电话:0763—3936666     电话:0763—3936229    

版权所有: 香港铁算算盘4987粤ICP备17086081号